基本信息
姓名:张新长
性别:男
出生年月:1957年8月
职务/职称:教授/博士生导师
邮箱:eeszxc@mail.sysu.edu.cn
电话:020-39366890
通讯地址: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
个人简介
张新长,博士,二级教授,博导,广东省“特支计划”教学名师,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,广州大学百人计划领军人才/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,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客座教授,湖南科技大学“湘江学者计划”特聘教授,河南大学讲座教授,英国东伦敦大学高访学者(1997.10-1998.10)。现已主持包括: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(1项重点项目,5项面上项目),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(博导类)在内的科研项目70余项,主讲了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《地理信息系统概论》和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程《数字城市》。截止2019年12月底,已在国内外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21篇,其中有56篇被SCI或EI收录;公开出版的15部书中包括著作4部,教材11部,其中有2部获“十一五”国家级规划教材;1部获“十二五”国家级规划教材;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;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和全国学会科学进步奖17项(其中特等奖1项,一等奖6项,二等奖9项,三等奖1项),获得省部级以上的教学成果奖15项(其中特等奖1项,一等奖2项,二等奖6项,及其他奖项等);软件著作权4项,发明专利4项,并获得2011年度全国“宝钢优秀教师奖”,2014年第六届“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”称号,2015年“夏坚白测绘事业创业创新贡献奖”和“科学中国人(2016)年度人物”奖,2019年度“中国智慧城市领军人物” 和第二届“广东十大科学传播达人”称号。
专业领域:数字城市(智慧城市)的理论与技术方法;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
研究方向
空间数据整合及自适应更新技术方法
数字城市(智慧城市)服务平台建设研发
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模拟
主讲课程
教育与工作经历
1978.02-1982.02,武汉测绘学院,获地图制图专业学士学位
1982.03-1985.07,新疆测绘局内业队,助工
1985.08-1987.07,湖北省测绘局制图队,工程师
1987.08-1990.06,武汉测绘科技大学,获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工程专业硕士学位
1990.07-1994.02,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地图制图系,讲师
1994.03-1997.09,中山大学地理学系/地理信息系统,副教授,室主任
1997.10-1998.10,英国东伦敦大学测量系,高访学者
1998.11-2001.07,中山大学地理学系/地理信息系统,副教授
2001.08-2004.06,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,获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工程博士学位
2004.07-2017.08,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,教授,博导
2017.09至今,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,二级教授,博导,百人计划领军人才
科研项目
[1] 2018.10-2022.12,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(2018YFB2100702),“城市多规数据融合与动态认知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”,经费82万元
[2] 2017.01-2020.12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(41671453),“保持拓扑关系与几何特征的矢量地图水印纠正方法研究”,经费65万元
[3] 2015.01-2019.12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(41431178),“基于模式识别的多尺度空间数据联动更新关键技术研究”,经费300万
[4] 2016.01—2018.12,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(2016A030311016),“基于数据挖掘的多尺度空间数据更新信息的自动识别与传递”,经费30万
[5] 2013.01—2015.12,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博导类(20120171110030),“多尺度空间数据联动更新方法研究”,经费12万
[6] 2012.01-2014.12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(41071246),“基于多主体系统的区域功能区位选择与演化模拟研究”,经费45万
[7] 2010.01-2012.12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(40971216),“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时空结构变化分析与模拟”,经费35万
[8] 2005.01-2007.12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(40471106),“基于GIS技术的城市土地利用时空结构演变分析模型研究—以广州市土地利用/土地覆盖被变化为例”,经费32万
[9] 2013.01-2015.12,国家863重点项目子课题,“城市复杂时空数据集成分析与空间决策模拟”
代表性论著专利
【论文】
[1] Yongjian Ruan、Xinchang Zhang 、Qinchuan Xin、Zurui Ao、Ying. SunEnhanced vegetation growth in the urban environment across 32 cities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[J].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: Biogeosciences, 2019.(SCI)
[2] Zhiqiang Zhang、Xinchang Zhang 、Xin Jiang、Qinchuan Xin、Zurui Ao、Qiting Zuo、Liyan Chen. Automated Surface Water Extraction Combining Sentinel-2 Imagery and OpenStreetMap Using Presence and Background Learning (PBL) Algorithm [J]. 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s and Remote Sensing, 2019.(SCI)
[3] Jiang Xin、Xinchang Zhang 、Zhiqiang Zhang、Wu Fang. Road Extraction of High 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Images Derived from DenseUNet[J]. Remote Sens. 2019, 11(21), 2499; https://doi.org/10.3390/rs11212499.(SCI)
[4] Yuan Zhao、Xinchang Zhang. Calculating spatial configurational entropy of a landscape mosaic based on the Wasserstein metric [J]. Landscape Ecol(2019).https://doi.org/10.1007/s10980-019-00876-x.(SCI)
[5] Jianfeng Huang,Xinchang Zhang,Qinchuan Xin,Ying Sun,Pengcheng ZhangAutomatic building extraction from high-resolution aerial images and LiDAR data using gated residual refinement network [J]. 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, May 2019(151),91-105.(SCI)
[6] Xu Xi,Xinchang Zhang,Weidong Liang,Qinchuan Xin,Pengcheng Zhang.Dual Zero-Watermarking Scheme for Two-Dimensional Vector Map Based on Delaunay Triangle Mesh and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[J]. Applied Sciences,2019,9(4),642. (SCI)
[7] Ying Sun,Xinchang Zhang ,Xiaoyang Zhao,Qinchuan Xin.Extracting Building Boundaries from High Resolution Optical Images and LiDAR Data by Integrating the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and the Active Contour Model[J].Remote Sens. 2018, 10(9), 1459. (SCI)
[8] Zhiqiang Zhang,Xinchang Zhang ,Ying Sun,Pengcheng Zhang.Road Centerline Extraction from Very-High-Resolution Aerial Image and LiDAR Data Based on Road Connectivity[J]. Remote Sens. 2018, 10(8), 1284. (SCI)
[9] YingSun,Xinchang Zhang,QinchuanXin,JianfengHuang.Developing a multi-filter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for semantic segmentation using high-resolution aerial imagery and LiDAR data[J]. 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& Remote Sensing#(SCI)
[10] Xianjin He,Xinchang Zhang,Jie Yang.Progressive Amalgamation of Building Clusters for Map Generalization Based on Scaling Subgroups.[J]. ISPRS Int.J.Geo-Inf.2018, 7, 116. (SCI)
[11] Xinjin He,Xinchang Zhang,Qinchuan Xin.Recognition of building group patterns in topographic maps based on graph partitioning and random forest.[J]. ISPRS 《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& Remote Sensing》, 2018 , 136 :26-40. (SCI)
[12] Xinchang Zhang,Guowei Luo,Guangjing He,Liyan Chen.A Multi-Scale Residential Areas Matching Method Using Relevance Vector Machine and Active Learning.[J].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-Information , 2017 , 6 (3) :70. (SCI)
[13] Ying Sun,Xinchang Zhang,Yuan Zhao,Qinchuan Xin.Monitoring annual urbanization activities in Guangzhou using Landsat images (1987-2015).[J].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, 2017, 38(5): 1258-1276. (SCI)
[14] Jian Yang,Xinchang Zhang,Zhaohui Luo,Xinjun Yu. Nonlinear variations of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climate and vegetation phenology,China.[J]. Forests,2017, 8(10), 361. (SCI)
[15] ZHANG XinChang,GUO TaiShen,Huang Jianfeng,Xin Qinchuan.Propagating Updates of Residential Areas in Multi-Representation Databases Using Constrained Delaunay Triangulations.[J]. 2016(5)80,p1-16. (SCI)
[16] Yi Liu, Jun Li,Peijun Du,Antonio Plaza, Fellow, Xiuping Jia,Xinchang Zhang.Class-Oriented Spectral Partitioning for Remotely Sensed Hyperspectral Image Classification. 《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S AND REMOTE SENSING 》[J]. 2016(6):P1144-1158(SCI)
[17] Xinchang Zhang,Tingjun Kang,Haiying Wang,Ying Sun. Analysis on spatial structure of landuse change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and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[J]. 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,2010.12(2),S145-S150. (SCI)
[18] ZHANG XinChang,PAN Qiong,WANG ZhongYang,CHEN XinXiang. Spatial Calculating Analysis Model Research of Land-use Change in Urban Fringe Districts [J]. Science in China:Technological Sciences,2008.51(Supp1):P186-194(SCI)
[19] KANG TingJun,ZHANG XinChang,WANG HaiYing. Assessment of the fused image of multi-spectral and panchromatic images of SPOT5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geological hazards [J]. Science in China:Technological Sciences, 2008.51(Supp2):P144-153(SCI)
[20] ZHANG XinChang,PAN Qiong,ZHAO Yuan. Research on Spatial Calculating Analysis Model of Land-use Change [J].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, 2004.14 (3):P359-365(SCI)
[21] 梁伟东,张新长,奚旭,张鹏程. 基于零水印与脆弱水印的矢量地理数据多重水印算法[J].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,2018,57(4):1-8.(EI)
[22] 陈利燕,张新长,林鸿,杨敏. 跨比例尺新旧居民地目标变化分析与决策树识别[J]. 测绘学报,2018,47(3):403-412(EI)
[23] 张志强,张新长,辛秦川,杨晓羚. 结合像元级和目标级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建筑物变化检测[J]. 测绘学报,2018,47(1):102-112(EI)
[24] 罗国玮,张新长,齐立新,郭泰圣. 矢量数据变化对象的快速定位与最优组合匹配方法[J].测绘学报2014.43(12):P1285-1292(EI)
[25] 孙颖,张新长,康停军. 改进GAC模型在点云和影像自动提取建筑物边界中的应用[J].测绘学报,2013.42(3):P337-343(EI)
[26] 郭泰圣,张新长,梁志宇. 神经网络决策树的矢量数据变化信息快速识别方法[J]. 测绘学报,2013.42(6):p937-944(EI)
[27] 夏永华,张新长,杜国明,郭泰圣. 基于四叉树的矢量数据变化捕捉方法研究[J]. 中山大学学报》(自然科学版),2013.52(6):p6-10(EI)
[28] 康停军,张新长,赵元. 基于GIS和多智能体的城市人口分布模拟[J]. 中山大学学报,2012.51(3):P135-142 (EI)
[29] 张新长,郭泰圣,唐铁. 一种自适应的矢量数据增量更新方法研究[J]. 测绘学报,2012.41(4):P613-619(EI)
[30] 王海鹰,张新长. 广州市城市边缘区时空演变特征分析[J]. 中山大学学报,2012.51(4):P134-143(EI)
[31] 张新长,唐铁. 影像增量动态更新与融合技术研究[J]. 测绘学报,2011.40(60):P790-795(EI)
[32] CHAO Kaibing,ZHANG XinChang. Study on Urban Public Service Platform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and Practical Approach[J]. Proceedings of 2011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:Geospati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,2011.P3-10(EI)
[33] 赵元,张新长,康停军. 并行蚁群算法及其在区位选址中的应用[J]. 测绘学报, 2010.39(3):P322-327(EI)
[34] 王海鹰,张新长,康停军,曹凯滨. 基于CA模型的三维虚拟城市生成方法研究[J]. 测绘学报,2009.38(6):P556-561(EI)
[35] 马林兵,张新长.面向全时段查询的移动对象时空数据模型研究[J]. 测绘学报,2008.37(2):P207-211 (EI)
[36] 张新长,熊湘琛. 基于遥感与GIS技术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变化研究[J]. 中山大学学报,2008.47(3):P117-121 (EI)
[37] ZHANG XinChang,XIONG XiangCheng. Research of Spatial Structure of Land-use Change Based on RS and GIS Technology[J]. Geoinformatics 2008:Proc. of SPIE ,2008.Vol. 6418,64181T1-T5(EI)
[38] GONG Lei,ZHANG XinChang,XIONG XiangCheng. Study of Spatio-Temporal data model in Parcel- alteration and Tracing of history[J]. Geoinformatics 2008:Proc. of SPIE,2008.Vol. 6212,63141T16-T21(EI)
[39] 张新长,黄秋华,杨剑. 土地利用数据在不同尺度下的精度损失模型研究[J]. 中山大学学报,2007.46(3):P103-106(EI)
[40] ZHANG XinChang,ZHU Jiaming. Mlti-Scales Land-use Image Fusion Method based on Wavelet Transform[J]. Geoinformatics 2007:GNSS and Integrated Geospatial ApplicationsProc. of SPIE,2007.Vol. 6418,64181T1-T5 (EI)
[41] ZHANG XinChang,ZHANG WenJiang,MA Kun. Analyses and Simulation to Spatial Pattern of Land Utilization in Guangzhou City[J]. Geoinformatics 2006:GNSS and Integrated Geospatial Applications. Proc. of SPIE,2006.Vol. 6418 ,64181,2006 (EI)
[42] MA LingBing,ZHANG XinChang. Computing Method for Spatial Accessibility based on Grid Partition[J]. Geoinformatics 2006:GNSS and Integrated Geospatial Applications. Proc. of SPIE,2006.Vol. 6418,64181T1-T5 (EI)
[43] 张新长,叶圣涛. 基于三层构架的空间数据库分布式体系结构[J]. 中山大学学报,2005.449(6):P131-133(EI)
[44] ZHANG XinChang,ZHAO Yuan. Research on spatial deviation analysis model of land-use change[J]. PIE-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al Engineering,2005.Vol.6044 6044C1-13 (EI)
[45] 张新长,熊立林. 基于广东省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图文一体化研究[J]. 中山大学学报,2005.44(5):P84-87(EI)
[46] ZHANG XinChang,PAN Qiong. Research on spatial structure changes of urban land-use[J].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Hydrological SciencesIAHS Publication,2004.289: 141-150. UK. (EI)
[47] 张新长. 珠江三角洲地区小城镇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研究[J]. 中山大学学报,2000.39(3):P106-110(EI)
[48] 张新长. 规划制图中折线式曲线的曲线化模型探讨[J]. 中山大学学报,1999.38(4期):P94-98(EI)
[49] ZHANG XinChang,PAN Qiong. Geometric Feature-based Edge-Matching,Geocomputation[J]. Geo-computation,1998.P46-52,Bristol,UK,(EI)
[50] 张新长,黄瑞红.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若干问题的理论与技术方法[J]. 中山大学学报,1998.37(2):P121-124(EI)
[51] 张新长,黄瑞红. 基于GIS的城市规划专题制图[J]. 中山大学学报,1996.35(增刊):P85-88(EI)
[52] HUANG Qian,HUANG Rentao,ZHANG XinChang. Small Scale Cartography from Space—Application of NOAA Satellite Data to Map China[J]. 16th International Cartographic Conference, Proceedings 21993.P1212-1219,Allemagne,Germany(EI)
【教材著作】
[1] 张新长,何显锦。数字城市,北京:《高等教育出版社》,2017年9月
[2] 张新长,辛秦川,郭泰圣,何广静。地理信息系统概论,北京:《高等教育出版社》,2017年7月
[3] 张新长,辛秦川,何广静,郭泰圣。地理信息系统实习,北京:《高等教育出版社》,2017年2月
[4] 张新长,任伏虎,郭庆胜。地理信息系统工程,北京:《测绘出版社》,2015年9月
[5] 张新长,康停军,张青年。城市地理信息系统(第二版),北京:《科学出版社》,2014年3月
[6] 马林兵,张新长,任伏虎,郭庆胜。Web GIS技术原理与应用开发,北京:《科学出版社》,2012年8月
[7] 邓毛颖,张新长,刘卫,曹凯滨。县域城乡规划信息化体系研究,北京:《科学出版社》,2011年6月
[8] 张新长,马林兵,张青年。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(第二版),北京:《科学出版社》,2010年3月
[9] 张新长,唐力明。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研究,北京:《科学出版社》,2009年6月
[10] 张新长,马林兵。城市规划与建设地理信息系统,武汉:《武汉大学出版社》,2007年10月
[11] 马林兵,张新长,伍绍坤。Web GIS原理与方法教程,北京:《科学出版社》,2006年9月
[12] 张新长,马林兵,张青年。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,北京:《科学出版社》,2005年2月
[13] 张新长,曾广鸿,张青年。城市地理信息系统,北京:《科学出版社》,2001年9月
[14] 张新长。综合信息系统研究,福州:《福建省地图出版社出版发行》,2001年7月
[15] 张新长。ArcView GIS应用软件教程,福州:《福建省地图出版社》,2000年10月
【发明专利/软件著作权】
[1] 张新长。一种空间数据转换的方法及系统,201510633466X,2019年3月
[2] 张新长。一种快速检测空间数据变化更新的方法及系统,201510996883.0,2019年2月
[3] 张新长,辛秦川,奚旭,梁伟东。矢量地图的双重零水印方法、系统、存储介质及服务器,2018107247501,2018年7月
[4] 张新长。一种基于遥感影像的地理空间数据动态更新的方法及系统,ZL2010109038437,2018年2月
[5] 辛秦川,张新长,何显锦。一种面向地图综合的建筑物群模式识别的方法及系统,2017109679384,20,2017年10月
[6] 孙颖,张新长,赵小阳。基于多尺度卷积神经网络的语义分割方法,2017113913952,2017年12月
[7] 张新长。空间数据自适应动态更新系统【简称:增量更新】V1.0,2016SR024335,2016年2月
[8] 张新长。基于AutoCAD的空间数据规整系统【简称:空间数据规整】V1.0,2016SR024330,2016年2月
[9] 张新长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V1.0,2011SR039063,2011年6月
[10] 张新长。地理信息公众服务平台软件V1.0,2011SR039466,2011年6月
获奖情况
【个人荣誉】
[1] 中国智慧城市(2019)年度领军人物称号,2019年11月
[2] 第二届“广东十大科学传播达人”称号,2019年9月
[3] 科学中国人(2016)年度人物奖,2017年6月
[4]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荣誉称号,2017年5月
[5] 广东省“特支计划”教学名师称号,2016年11月
[6] 夏坚白测绘事业创业与科技创新奖,2015年10月
[7]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,2014年12月
[8]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“十一五”科技项目执行贡献奖,2011年12月
[9] 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奖,2011年11月
【科研方面】
[1] 面向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信息化测绘关键技术与应用(编号:2019-01-15),2019年中国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(排名第4)
[2] 城乡规划监督测绘全过程智能服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(编号:2018-298),2018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,(排名第1)
[3] 文化遗产数字资源智能化构建与应用(编号:2018-01-01-20),2018年中国测绘科技进步奖一等奖,(排名第2)
[4] 城乡规划监督测绘全过程智能服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(编号:2017-01-14),2017年中国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一等奖(排名第2)
[5] 面向城乡统筹规划的辅助决策服务平台(编号:2016-2-2602),2016年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二等奖(排名第2)
[6] 地理空间信息一体化整合及数据库自适应更新研究与应用(编号:B12-2-04-R01),2016年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(排名第1)
[7] 国家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(编号:2015-J-25201-02-R06),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(排名第6)
[8] 城市规划业务全生命周期智能化管理平台建设与应用(编号:2015-247),2015年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(排名第1)
[9] 地理空间信息一体化整合及数据库自适应更新研究与应用(编号:2015-01-09),2015年中国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一等奖(排名第1)
[10] 城乡规划业务全生命周期智能化管理平台建设与应用(编号:B12-0-3-04-R01),2015年广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(排名第1)
[11] 国家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体系(编号:2014-01-00-022014),2014年中国测绘科技进步特等奖(排名第3)
[12] 城市规划业务全生命周期智能化管理平台建设与应用(编号:2014-01-02-042014),2014年度中国测绘科技进步二等奖(排名第1)
[13] 土地数据挖掘方法与应用(编号:B12-0-2-01-R02),2013年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(排名第2)
[14] 东莞市城市空间信息资源管理与智能式规划系统平台建设(编号:2013-01-15),2013年中国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一等奖(排名第1)
[15] 基于数字城市建设的“一张图”应用模式研究(编号:2012-01-08),2012年中国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一等奖(排名第1)
[16] 佛山市基础地理信息一体化建设研究(编号:2011-01-02-15),2011年中国测绘科技进步二等奖(排名第1)
[17] 县域城乡规划管理信息化平台体系创新建设应用研究(编号:2010-01-09),2010年中国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(排名第1)
[18] 地理空间信息服务模式的创新性研究(编号:2010-02-08),2010年中国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二等奖(排名第1)
【教学方面】
[1] 《慕课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》获得2019年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GIS教学成果奖一等奖(排名第1)
[2] 《地理信息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》, 2017年第八届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(高等教育)二等奖(排名第1)
[3] 《地理信息系统概论》教育部首批认定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(主讲人),2017年国家精品课程在线开放课程
[4] 《地理信息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》,2017年首届全国高校GIS教学成果特等奖(排名第1)
[5] 教育部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优秀教师,2016年
[6] 广东省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第一指导老师,2016年
[7] 《地理信息系统概论》中国大学MOOC专栏中正式开课(主讲人),2016年
[8] 《数字城市》课程,2014年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评选为“大学素质教育精品通选课”(排名第1)
[9] 《地理信息系统学科体系立体化建设研究》,2014年第七届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(高等教育)二等奖(排名第1)
[10] 《数字城市》获教育部第三批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称号(主讲人),2013年
[11] 《地理信息系统学科体系立体化体系建设研究》,2012年首届国家测绘地理信息教学成果二等奖(排名第1)
[12] 《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学科体系建设研究》,2010年第六届广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(排名第1)
[13] 《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》“十一五”国家级规划教材,2009年第六届全国优秀测绘教材(省部级)二等奖(排名第1)
[14] 《城市地理信息系统》教材,2005年第五届全国优秀测绘教材(省部级)二等奖(排名第1)
[15] 《探索地理学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》,2005年第五届广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(排名第2)
学术与社会兼职